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茶與我

晚餐後,沒有住戶到辦公室來,諾大的活動中心,獨自一人,坐著有點發呆。
一陣倦意襲來,腦中沉沉,有點睏的跡象。從下午開始,就覺得提不起精神,有點不對逕。
心想:會不會是感冒了?後來很快找到了答案,有兩天,我沒有泡茶。
起因是,家裡有一盤金棗,沒有機會用掉,幾天下來,表皮已經乾癟。讓食材壞了丟掉,有違老婆的習慣,老婆抓了一把,要我幫忙處理。在社區上班煮湯來喝,不要泡茶了。
好像從1981年開始,我開始養成了喝茶的習慣,三十年沒有間斷。
穎蔓行早期,業務需要,我常在台北的晴光市場走動。
就在那時,認識了市場裡的小徐。
他舖子賣的是港茶(有別於本地茶葉)、茶壺及象牙藝品。
小徐口才很好,在他那兒泡茶聊天,非常愉快。
他的客人很多,三教九流、涵括大學教授、文人、書畫家、富商巨賈、、。
由於年紀相仿,加上附庸風雅,我也常在他那兒歇腳。
知道我在家裡沒有泡茶的習慣,立即送了我ㄧ套茶具。說如果以後需要升級再跟他用買的。
有了茶具,我開始喝茶。也從他那裡我對『茶』有了初步的認識:
生茶、熟茶,取決於製茶過程發酵的程度。
泡茶有一套標準的步驟,火侯、時間的拿捏是須要練習的技巧和藝術。
一泡茶,從茶葉的外觀、茶湯的顏色、聞香、經過舌頭喉嚨的感覺,來判定茶的等級、好壞。
他說,先懂這些才能進入品茶的門檻。
有一次在他店裡,碰到一位先生,稱呼『茶博士』,據說是當時推廣茶藝的先驅。
當時台灣社會開始變有錢,聽說茶藝的推廣相當順利,茶藝館如雨後春筍,相繼林立。
有別於另一套XO的乾杯文化,發展相當正面。
賣茶葉,他總會加上一段故事;譬如說,這茶葉產在福建的武夷山,茶樹野生不是人種的。長在高深岩壁間,人工無法上去,只好訓練一批猴子,負責摘茶的工作。所以茶名『白猴茶』。
雲南深山叢林裡,野生的茶樹,又高又大,一年一次的落葉季節,茶葉就直接掉落地面上,因為人跡罕至,隨著時間一層一層往上堆積,自然發酵,往深層被挖掘出來,普洱茶的原料。已有相當的年份。
附加的故事,讓茶葉價值往上竄升,自然也容易賣到一份好價錢。
知道我一兩個月,就會有一趟香港行,也委託我幫他處理一小部份的貨源。
有一次替他跑一趟九龍旺角的茗香茶莊,老闆介紹一批茶葉說今年品質特別好,是他們茶行的茶王。
我試喝後,果真非常對味。
老闆還建議,喝過茶後,一段時間,暫時不要再吃其他的飲料和食物;好感覺口中留香的感覺。
離開後,我又跑了另一個地方。果真,整個下午不覺口乾,口中生津延延不絕。
這種茶葉,進駐了我家的茶几,陪伴了我很多年。倒也沒感覺太奢,因為我享用的成本只有其他客人的ㄧ半。
一段時間,回南部,或是到別人家裡作客,泡茶會不太習慣。
心裡也會怪自己,縱容自己把嘴養得這麼刁,實在太過份。
經濟情況改變,結束穎蔓行。
喝茶的習慣沒有戒掉,只是被降了級。
剛開始覺得新的茶葉不好喝,非常不習慣;這時我告訴自己,自己只有兩種選擇:喝或不喝?
好長一段時間,好不容易又習慣了!廉價茶葉的缺點,沒有比較之下,不再被感覺出來。
在社區上班,除了不選擇茶葉,更連泡茶的步驟也省了。
美帥西服初期,地利之便,小舅子高志常常到店裡來看我。陪我泡茶、小酌。感受到我的經濟困頓,有一天,他自己帶來了茶葉,說:「姊夫,今天與朋友找茶農去買茶葉,多買了兩斤,您喝喝看。」
不著痕跡,店裡的茶葉供應,由他接手。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。
溫馨的ㄧ份情,大概終生不會被遺忘。
小時候讀過一篇文章,「訓儉示康」裡的一句話,『由儉入奢易;由奢入儉難。』  誠不我欺!
如果有機會再將茶葉升級,相信我不會做這樣的選擇。
不離不棄,『茶』應該會繼續陪伴我到終老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