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

酒與我

『古來聖賢皆寂寞;唯有飲者留其名』
『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』
、、、、、
這些寫『酒』的美麗辭句。使我從小時候起,對酒,沒有排斥的心理和感覺。
家中的長輩,阿公與阿爸,都愛酒。
耳濡目染,年紀小小的我,就展開了對酒的觀察。
阿公與阿爸,喝酒的習慣與性格,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。
阿公喝酒,真的是ㄧ種習慣,每天都喝。
晚餐的餐桌上,固定會擺上一瓶『紅標』米酒。
農業社會,基於對長者的尊重,在我的印象裡,除了共同的飲食,餐桌上,一定會多準備一樣阿公的私房菜,讓他好下酒。
阿公的酒,喝得很慢。我們吃飽了飯,他還一個人不急不徐,慢慢的邊吃飯,邊喝著。直到喝完了他自己設定的量,半瓶米酒。
那時我發覺,喝酒這個習慣對阿公來說,是ㄧ種享受。
是ㄧ份『雅』。
阿爸從不獨自一個人喝酒。
碰上了適當的場合,或碰對了人才喝,不挑酒。
十有八九,會喝到盡興,超出他的酒量範圍,總會出糗。
我非常佩服母親,獨獨對阿爸醉酒這件事,有很高程度的忍耐與縱容。或許,他了解、體諒父親有志難伸,藉喝酒為苦悶的心情找個宣洩的出口。
阿爸的酒,是ㄧ種心情的發洩,勉強找一個比較好聽的字眼:
是ㄧ份『放』。
我第一次接觸到酒的記憶,快四十年了,依然非常鮮明。
進入職場,公司安排在同屬企業體的明志工專,為期一個月的職前訓練。結訓後,將被分發到不同的單位,公司考慮周到的為我們安排一次聚餐。
未來的大主管,事業部經理-沃桑,特地由台北過來與大家見面,說了一些勉勵的話,希望大家愉快用餐,盡興喝酒。當時喝的是台啤,當席交代主事者,今夜的酒錢,不准有上限。他說,如果留在現場,會拘束到大家,所以很快就走了!
一大票年輕人,因為這樣,藉機會,真的開懷暢飲。
對我來說,喝酒是第一次的經驗,因為也想試試喝酒的滋味,測試一下自己的酒量;不再約束自己。
開始的感覺,啤酒有一點青草的澀,並帶著輕微的苦,在初夏的季節,因為冰、涼,少了心裡的抗拒,倒也沒感到不好入口。
隨著嬉鬧,一杯接一杯,口裡的澀、苦,味道消失了,替代的是有點甘、一絲絲的甜,非常順口。
麻煩的是:啤酒的大量水分,逼得大家必須頻頻上洗手間。
我也跑了三次。
直到,有人掛點、出糗了,才不捨、甘心的結束這場飯局。
我算是清醒的ㄧ個,數一數桌下的空酒瓶,24支。
粗估一下,我喝下的,應該有兩瓶。
當時的狀況,腦筋清醒,臉頰及舌頭有一絲絲的麻,開始喜歡說話;回宿舍,爬坡的路上,抬腳舉步,輕飄飄,好像無需用力,茫茫的感覺,蠻好的。
我想,如果再繼續喝下去,大概呈現的是ㄧ個不同的畫面,極可能會出糗。
之後,我把那次的感覺,設定為喝酒的極限,不讓超越,喝的也只有啤酒。
涉入商場那段日子,開始接觸洋酒。
用消去法,劃去了威士忌的『辛』、廉價紅酒的『澀』。
獨獨喜愛上了白蘭地的『醇』。
當時市面上的幾個品牌:人頭馬、軒尼詩、卡瑪士、馬爹利在我的評價,倒也不分軒輊。沒有品牌的忠誠。
價錢的考量,定位在VSOP這個等級。
特殊日子、場合,偶而會奢侈一下,找一瓶XO
我喝烈酒的習慣,只淺嚐。不受激、不拚酒。
開一瓶酒,如果獨飲,通常能維持兩個月以上。加上沒有癮頭,可有可無,選擇價位稍高的酒,倒也不覺得金錢上,有太大的負擔。
後來,又加入了金門高梁這類白酒。
有一位晚輩,從大陸帶回一瓶『酒鬼』,至今回味無窮!
『酒』於我,不是交際、應酬的工具。
只是品嘗,勉強也可算是享受吧!

2011年3月24日 星期四

茶與我

晚餐後,沒有住戶到辦公室來,諾大的活動中心,獨自一人,坐著有點發呆。
一陣倦意襲來,腦中沉沉,有點睏的跡象。從下午開始,就覺得提不起精神,有點不對逕。
心想:會不會是感冒了?後來很快找到了答案,有兩天,我沒有泡茶。
起因是,家裡有一盤金棗,沒有機會用掉,幾天下來,表皮已經乾癟。讓食材壞了丟掉,有違老婆的習慣,老婆抓了一把,要我幫忙處理。在社區上班煮湯來喝,不要泡茶了。
好像從1981年開始,我開始養成了喝茶的習慣,三十年沒有間斷。
穎蔓行早期,業務需要,我常在台北的晴光市場走動。
就在那時,認識了市場裡的小徐。
他舖子賣的是港茶(有別於本地茶葉)、茶壺及象牙藝品。
小徐口才很好,在他那兒泡茶聊天,非常愉快。
他的客人很多,三教九流、涵括大學教授、文人、書畫家、富商巨賈、、。
由於年紀相仿,加上附庸風雅,我也常在他那兒歇腳。
知道我在家裡沒有泡茶的習慣,立即送了我ㄧ套茶具。說如果以後需要升級再跟他用買的。
有了茶具,我開始喝茶。也從他那裡我對『茶』有了初步的認識:
生茶、熟茶,取決於製茶過程發酵的程度。
泡茶有一套標準的步驟,火侯、時間的拿捏是須要練習的技巧和藝術。
一泡茶,從茶葉的外觀、茶湯的顏色、聞香、經過舌頭喉嚨的感覺,來判定茶的等級、好壞。
他說,先懂這些才能進入品茶的門檻。
有一次在他店裡,碰到一位先生,稱呼『茶博士』,據說是當時推廣茶藝的先驅。
當時台灣社會開始變有錢,聽說茶藝的推廣相當順利,茶藝館如雨後春筍,相繼林立。
有別於另一套XO的乾杯文化,發展相當正面。
賣茶葉,他總會加上一段故事;譬如說,這茶葉產在福建的武夷山,茶樹野生不是人種的。長在高深岩壁間,人工無法上去,只好訓練一批猴子,負責摘茶的工作。所以茶名『白猴茶』。
雲南深山叢林裡,野生的茶樹,又高又大,一年一次的落葉季節,茶葉就直接掉落地面上,因為人跡罕至,隨著時間一層一層往上堆積,自然發酵,往深層被挖掘出來,普洱茶的原料。已有相當的年份。
附加的故事,讓茶葉價值往上竄升,自然也容易賣到一份好價錢。
知道我一兩個月,就會有一趟香港行,也委託我幫他處理一小部份的貨源。
有一次替他跑一趟九龍旺角的茗香茶莊,老闆介紹一批茶葉說今年品質特別好,是他們茶行的茶王。
我試喝後,果真非常對味。
老闆還建議,喝過茶後,一段時間,暫時不要再吃其他的飲料和食物;好感覺口中留香的感覺。
離開後,我又跑了另一個地方。果真,整個下午不覺口乾,口中生津延延不絕。
這種茶葉,進駐了我家的茶几,陪伴了我很多年。倒也沒感覺太奢,因為我享用的成本只有其他客人的ㄧ半。
一段時間,回南部,或是到別人家裡作客,泡茶會不太習慣。
心裡也會怪自己,縱容自己把嘴養得這麼刁,實在太過份。
經濟情況改變,結束穎蔓行。
喝茶的習慣沒有戒掉,只是被降了級。
剛開始覺得新的茶葉不好喝,非常不習慣;這時我告訴自己,自己只有兩種選擇:喝或不喝?
好長一段時間,好不容易又習慣了!廉價茶葉的缺點,沒有比較之下,不再被感覺出來。
在社區上班,除了不選擇茶葉,更連泡茶的步驟也省了。
美帥西服初期,地利之便,小舅子高志常常到店裡來看我。陪我泡茶、小酌。感受到我的經濟困頓,有一天,他自己帶來了茶葉,說:「姊夫,今天與朋友找茶農去買茶葉,多買了兩斤,您喝喝看。」
不著痕跡,店裡的茶葉供應,由他接手。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。
溫馨的ㄧ份情,大概終生不會被遺忘。
小時候讀過一篇文章,「訓儉示康」裡的一句話,『由儉入奢易;由奢入儉難。』  誠不我欺!
如果有機會再將茶葉升級,相信我不會做這樣的選擇。
不離不棄,『茶』應該會繼續陪伴我到終老。

2011年3月19日 星期六

『人定勝天』乎?

日本東北岸,發生規模9的大地震。
緊接著,火災、大海嘯、餘震、核災一一降臨。形成了複合式的災害;應了中國一句老話,真是:『禍不單行』。
連著幾天,電視新聞頻道,不斷傳來,驚悚、悽慘的畫面。
大海嘯來臨的那一刻,十多公尺高的大浪,鋪天蓋地、時速六百多公里速度,瞬間席捲了大片的陸地,吞噬了漁港、村莊和城鎮。漁船被沖上了陸地,房屋、汽車,像玩具模型,漂浮在浪頭上。
看著電視的畫面,老婆提出一個問題:
路上開的汽車,碰到大海嘯,如果方向也對,是否逃得掉?
我想,除非車子的速度能瞬間超越噴射機、或是往天上飛。
否則還是無解。
面對大自然的力量,突然感受到人類的渺小、無助的無力感頓時充滿了胸間。
『人定勝天』人們互勉的這句話,是否還適用?不禁感到懷疑。
還有什麼好計較的?只能說,幸好不是台灣。

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

童趣

嘉南平原的一個小農村。
戰後,家戶普遍貧窮、物質匱乏的年代。
1948年,我在如此環境背景下出生。
小時後,留在腦中的記憶,直到小學階段,影像才比較鮮明起來。
那個時候,沒有玩具、不知道什麼叫做「零用錢」,同伴間大家都一樣,沒得比較。
有一句歌詞:學校福利社裡什麼都有;只是口袋裡,沒有半毛錢。對我們來說,描寫還不貼切。同學們口袋裡,沒有半毛錢,當然連福利社都沒有。
窮鄉僻壤的小孩,適應力比較強;每天光著腳ㄚ子,除了上學,就在廣闊平原的田野上嬉戲、奔跑。沒有玩具、沒有零嘴,我們另有自己的辦法。
地瓜,不用錢的,家家戶戶都有,如果懶得從家裡偷帶出來,也能輕易的從待採收田裡偷得到(當然也從不理會是誰家的)。不用上學的午後,只要有人提議,那就是我們『爌窯』的時間。
剛翻過土,沒有作物的農田是最理想的地點。剷凹一個圓狀地面,留一處灶門;四周用土塊堆積,適當的高度再往內縮尾。土『窯』大功告成了。
燒窯,四處找來一些甘蔗葉或是枯樹枝當燃料,由灶門投入,持續燃燒,火侯由年紀大的、較有經驗的同伴控制,直到土塊被燒熱、變紅。
窯的上方拆個洞,將地瓜置入,打碎土塊,讓地瓜緊密的被包圍在炙熱的土堆中,煨熟。
最後,上層還須覆上一層沒被燒過的泥土。作用是保溫,也避免我們的光腳ㄚ,不小心被燙傷。
接下來,是一段等待時間,我們通常會玩些,諸如官兵捉強盜的遊戲;累了,餓了,再來享受『爌窯』大餐。
如果適逢生產玉米,也是不錯的『爌窯』食材。時間會短一些。也突發奇想過,何不用隻雞!只是偷雞、殺雞都是一件大工程,也容易被大人發現,沒有膽量執行。到現在,吃自己的『爌窯雞』,還沒有實現!
多吃了一餐。晚餐肯定沒有胃口,匆匆扒了兩口飯,就飽了!當時的父母,為生活,整天不停的在忙碌!好像沒有多餘的時間關注到小孩的身上。每家都是如此,所以偷偷『爌窯』就一直沒被發現,也沒有被制止。
製糖的原料甘蔗,白色的,甘蔗皮纖維非常粗。當時與糖廠契作甘蔗的農戶很多。原料甘蔗不允許被食用。糖廠為保護甘蔗大量耗損,會顧人巡查,逮到偷吃,聽說會開單罰錢。這些人穿著類似警察的制服,稱呼他們『警備仔』。
我們的對策是:
放學後還揹著書包,沒有直接回家,約幾名死黨。找處甘蔗田,就鑽了進去,躲在又高又密的甘蔗田中央,百分之百的安全,因為從外面看不到也猜不著。
用膝蓋頂著折斷甘蔗,牙齒直接撕啃甘蔗皮。每次吃甘蔗,總在牙齒感到酸酸的、肚子又飽又漲之後方肯罷休。
嘴邊因為啃蔗皮留下粉痕,互相檢查,用手帕小心擦去倒也不留痕跡。應了大人們講的一句話:會偷吃也會擦嘴。
甘蔗甜滋滋的味道,當時真的解決了嘴饞的問題。
一位林姓同學,他家在溪邊有一塊地,適合種西瓜。
他會邀請我們去西瓜田,偷偷的品嚐西瓜。不敢明目張膽的帶著刀子。摘了一個大西瓜,相準溪邊一個大石頭,用力砸了下去,大家分食一塊一塊碎西瓜。
從剛剛成熟直到採收完畢,不知道總共吃掉了多少個?
也不知道他家人,最後發現了沒有?
當時的小孩,完全沒有課業的壓力。
大部分大人們,對孩子的課業,不聞不問,因為他們也不懂。
那個環境,不用功、無需努力,也能名列前矛。
大人的放任、同伴的無爭、沒有物質需求、滿足的匆匆渡過了我的童年。
我是快樂的。

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

「東勢厝」那個同學

鴻爪雪泥,人本一時過客。
祥禎瑞國,君創千秋偉績。
那時候,初中二年級。一位天天上學可以見面的同學,給了我一張聖誕卡。用毛筆,用心的提上這一對句子。
很巧妙的把我的名字崁了進去,對稱、工整。
那時的我,對他的那份文情、才氣,佩服得不得了!說得貼切一點,就是百分之ㄧ百的崇拜。
肯定,他一定可以成為未來的大作家。
高中,大家分開唸不同的學校,沒有再聯繫。
因為這張卡片,這一對句子;我腦海中他的影像,沒有被時間稀釋、模糊。還是那麼鮮明!
以後,由報刊、雜誌偶而會獲得一些他的訊息。
知道:他以「碧竹」的筆名,勇闖文壇。
      大學尚未畢業就出版了十多本文學創作。
      克服了貧窮的家境,完成了研究所的學業。
      熱衷政治,換了一個名字,以學者的身分,投
      入了當時的反對陣營。
      後來,還當上了相同陣營執政縣的教育局長。
     以後又沒有了他的消息。
相較於他,我顯得庸俗而不長進!
大學沒有唸成。
一輩子也算努力過,自己想要的目標,仍然遠不可及。
還好有顆容易調適、容易滿足的心。
安慰自己:只要努力過也就沒有遺憾了!
午夜夢迴,腦中偶會飄過他的影像(當年的小初中生),也想過,再次重逢會是個什麼樣的場景?
在這個時代,要再取得聯繫,不是ㄧ件困難的事。
祇不知,他現在是否還保留有相同的這段記憶?
想歸想,現實生活中,也沒那麼重要!
就交給『緣份』吧!
一份回憶,壓在心底,也不是ㄧ件壞事!

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

歡迎光臨

柚子,一個晚輩,平時沒有連繫。
偶然從慈雲口中得知,她有寫部落格。閒暇無事、三不五時會點閱一下她的文章。
ㄧ個奇特的女孩,用現代的口語,是那麼有點另類!
有別一般年輕人的追求方向,不求物質、不習慣固定、喜歡浪跡天涯。隨著她的部落格,我也跑遍了蘭嶼、台東那些原本不知名的地方和原民部落。
從字裡行間、照片的臉龐;我發現了她的滿足與快樂!
因為這樣,催生了我的個人網誌。今年春節後,『倦鴻歸巢』於焉誕生。對倦鴻來說是ㄧ件大事。
ㄧ個多月下來,陸續發佈了十餘篇文章。也有了五百多次的瀏覽人次。
這個數目,有一部分是來自我自己的堆積。
像剛出生的小孩,總會忍不住,一再的抱過來,端詳、疼惜一番。愛不釋手。
『倦鴻歸巢』是我精神上、心靈上的另一個家。
心靈上的一畝三分地,如果耕耘有成;我將敞開大門,相熟或是不熟的朋友,都非常歡迎您的到訪。
不熟的朋友,您看到的,也許只是一個老人的片斷回憶、一些再平凡不過的老生常談。
熟悉的朋友,您或許能在這兒,找到一些交集,重拾一絲絲共同的回憶!
我希望您點入我的網誌,
說的是:嘿!這個傢伙還健在。
    可惜的是,同年齡層的朋友,很多人沒有上網的習慣,更
  有一些人,沒有抓住科技進步的尾巴,拒絕學習使用電腦。
在這裡,我還是說一句:
『歡迎光臨』

2011年3月10日 星期四

雜感之三

日前台中夜店大火,又一次因為疏於防範,釀成重大死傷的慘劇。
「前事不忘,後事之師」。沒有記取教訓,事發逃生無門,犧牲了九條年輕的生命。再來檢討、究責。來不及了!
社區的相關設施:自動警報、發電機、自動灑水、自動排煙、泡沫、消防給水、採水等系統設備。
委請專業的人員,每週定時維護、測試。
要求設備保持隨時能使用、有事能發揮功能的狀態。
一年一度的設備安檢,配合消防單位,依規定確實在執行。
住戶私領域的部份,還有改善空間。
主委交代,機會教育,發份公告,再次善盡勸導的責任。
事發後,台中的大家長宣稱:五年二十一次安檢,全部合格!
一付事不關己、推卸責任的嘴臉,這就是我們的政治人物,有夠讓人失望、憤怒。
安檢合格,慘劇照樣發生。哪個環節出了問題?您可曾想過?還是明明知道,故意裝傻?
安檢由誰執行?實質、書面?哪些項目?
是否有不為人知的『人謀不贓』?
法令規定不足,不要當成逃避責任的藉口!
『徒法不足以自行』再周全的法令,無心為大眾創造安全的環境,還是一點用處都沒有。
先生,您是不是真的老了?競選期間,對手的批評,是不是說對了?同一個地方,執政九年,是不是疲了也皮了?
您曾志當貴黨及總統的烏鴉。
請問,貴團隊及部屬裡,是否也有適任的烏鴉?
我不禁要套用一句廣告詞:
先生,您累了嗎?來一瓶蠻牛!

2011年3月6日 星期日

改變(之ㄧ)

那時候,三十多年以前,我剛進入職場沒多久,在一家私人企業工作。
公司新建置了電腦設備,電腦室設在總管理處,我們被安排前去參觀。有專人解說。那時電腦在民間企業,還不被使用,我們那個公司,也該算是先驅吧!
ㄧ堂課下來,一大堆的專用名詞和概念,把我們弄得糊裡糊塗的。現在依稀還記得的,CPU是電腦的心臟。電腦只有「加」沒有「乘」的觀念,靠著運算數度很快的優點,「乘」的指令,用「加」的運算,就能迅速完成。
電腦的內部,大約有三十坪的空間,進入之前,規定要先脫去鞋子,換上專用的拖鞋,因為要保持無塵。
什麼都不懂的我們,只看到凸出地面一堆一堆的設備(像矮櫃)和纜線。名稱和作用,聽聽就好,沒要求我們要記得!
剛開始使用電腦,我接觸的部份,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和方便,那時我的工作,經理室的產銷管理單位,負責營業處和工廠方面溝通、協調。工廠庫存的最新項目及數量(當日)狀況,必須隨時掌握。每天的庫存表,就交給了電腦。
作法是:每天一早,泰山的倉管人員,用電話將前天工廠的繳庫明細報給電腦室,電腦室的同仁鍵入、使用電腦分類、加總、列印。在十點多的時候,辦公室的小妹會去把報表拿過來。後來,離開公司。沒注意到電腦在應用上的演變。
直到兒子以第一志願,考上建中,由於他的需要,家裡有了第一部電腦。
那是ㄧ部沒有品牌,請一位晚輩自行組裝的486。自行組裝比較便宜,不含列表機,也花了五萬塊錢。
這時我才驚覺,電腦的變化實在太大也太快了!
30房子的空間設備,濃縮成了桌上型的體積,非常普遍的進入了家庭。
電腦的應用,後來與網路結合,由於資訊取得容易,被形容成資訊爆炸的時代,工業革命後又一次社會型態的大轉變。
筆記型電腦→平板電腦。
進步的腳步,還未止歇。
短短幾十年,目睹這麼快速的轉變,也算有幸躬逢其會了!
附記
『據說』當初那部電腦的造價,超過一百萬元。那時ㄧ個同事,剛在民生社區買一戶電梯大樓,也只花一百零四萬。現在能以這麼平民的價格,使用電腦科技,實在有幸!

2011年3月3日 星期四

改變

社區圍牆的轉角處,被放置了一包垃圾,不是第一次。
社區主委,個性雞婆、嫉惡如仇。
非常生氣的交代,不要清潔人員收拾,用一張大一點的海報紙,就張貼在垃圾的上方;用力的罵,加上詛咒,再不自行取回,全家死光光!看他還要不要臉?什麼時代了,竟然還有這種人?一點公德心都沒有。
心想,多激烈、霹靂的手段。不過或許有效。
嘴上安慰他,讓時間來改變這種社會現象吧!
聯想到一件事。剛上初中時候,有半世紀了!
ㄧ位在台灣的外國留學生,回國前夕,在中央日報副刊上,發表一篇『人情味與公德心』的文章。
當時台大的學生,視為國恥。
發起了一項『青年自覺運動』,如火如荼,遠在南部小鎮上學的我們,也感受到了!
當時被稱許的人情味,現在反而淡薄了!
不守秩序、缺乏公德心,客觀的說,真的已經有進步。只是未臻理想。
用時間來改變社會不良的現象。太慢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