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古來聖賢皆寂寞;唯有飲者留其名』
『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』
、、、、、
這些寫『酒』的美麗辭句。使我從小時候起,對酒,沒有排斥的心理和感覺。
家中的長輩,阿公與阿爸,都愛酒。
耳濡目染,年紀小小的我,就展開了對酒的觀察。
阿公與阿爸,喝酒的習慣與性格,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。
阿公喝酒,真的是ㄧ種習慣,每天都喝。
晚餐的餐桌上,固定會擺上一瓶『紅標』米酒。
農業社會,基於對長者的尊重,在我的印象裡,除了共同的飲食,餐桌上,一定會多準備一樣阿公的私房菜,讓他好下酒。
阿公的酒,喝得很慢。我們吃飽了飯,他還一個人不急不徐,慢慢的邊吃飯,邊喝著。直到喝完了他自己設定的量,半瓶米酒。
那時我發覺,喝酒這個習慣對阿公來說,是ㄧ種享受。
是ㄧ份『雅』。
阿爸從不獨自一個人喝酒。
碰上了適當的場合,或碰對了人才喝,不挑酒。
十有八九,會喝到盡興,超出他的酒量範圍,總會出糗。
我非常佩服母親,獨獨對阿爸醉酒這件事,有很高程度的忍耐與縱容。或許,他了解、體諒父親有志難伸,藉喝酒為苦悶的心情找個宣洩的出口。
阿爸的酒,是ㄧ種心情的發洩,勉強找一個比較好聽的字眼:
是ㄧ份『放』。
我第一次接觸到酒的記憶,快四十年了,依然非常鮮明。
進入職場,公司安排在同屬企業體的明志工專,為期一個月的職前訓練。結訓後,將被分發到不同的單位,公司考慮周到的為我們安排一次聚餐。
未來的大主管,事業部經理-沃桑,特地由台北過來與大家見面,說了一些勉勵的話,希望大家愉快用餐,盡興喝酒。當時喝的是台啤,當席交代主事者,今夜的酒錢,不准有上限。他說,如果留在現場,會拘束到大家,所以很快就走了!
一大票年輕人,因為這樣,藉機會,真的開懷暢飲。
對我來說,喝酒是第一次的經驗,因為也想試試喝酒的滋味,測試一下自己的酒量;不再約束自己。
開始的感覺,啤酒有一點青草的澀,並帶著輕微的苦,在初夏的季節,因為冰、涼,少了心裡的抗拒,倒也沒感到不好入口。
隨著嬉鬧,一杯接一杯,口裡的澀、苦,味道消失了,替代的是有點甘、一絲絲的甜,非常順口。
麻煩的是:啤酒的大量水分,逼得大家必須頻頻上洗手間。
我也跑了三次。
直到,有人掛點、出糗了,才不捨、甘心的結束這場飯局。
我算是清醒的ㄧ個,數一數桌下的空酒瓶,24支。
粗估一下,我喝下的,應該有兩瓶。
當時的狀況,腦筋清醒,臉頰及舌頭有一絲絲的麻,開始喜歡說話;回宿舍,爬坡的路上,抬腳舉步,輕飄飄,好像無需用力,茫茫的感覺,蠻好的。
我想,如果再繼續喝下去,大概呈現的是ㄧ個不同的畫面,極可能會出糗。
之後,我把那次的感覺,設定為喝酒的極限,不讓超越,喝的也只有啤酒。
涉入商場那段日子,開始接觸洋酒。
用消去法,劃去了威士忌的『辛』、廉價紅酒的『澀』。
獨獨喜愛上了白蘭地的『醇』。
當時市面上的幾個品牌:人頭馬、軒尼詩、卡瑪士、馬爹利在我的評價,倒也不分軒輊。沒有品牌的忠誠。
價錢的考量,定位在VSOP這個等級。
特殊日子、場合,偶而會奢侈一下,找一瓶XO。
我喝烈酒的習慣,只淺嚐。不受激、不拚酒。
開一瓶酒,如果獨飲,通常能維持兩個月以上。加上沒有癮頭,可有可無,選擇價位稍高的酒,倒也不覺得金錢上,有太大的負擔。
後來,又加入了金門高梁這類白酒。
有一位晚輩,從大陸帶回一瓶『酒鬼』,至今回味無窮!
『酒』於我,不是交際、應酬的工具。
只是品嘗,勉強也可算是享受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