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

寶妹

長居法國的小妹,來了電話;四月份他與李明有一趟亞洲行,45~10日落腳台灣。
屈指數數,去國二十五載,返國聚會的次數,一個手掌,就能數得過來。難得的機會,倍覺珍貴。
考慮大家住的地方,都不夠大,無法讓大家舒適、暢快的歡聚這幾天。決定排除第二代,同一輩人,安排一趟旅遊。主要的目的是聚會,出遊觀光只是附加。
寶妹是我們家的才女。
從小就喜歡閱讀,只要能拿到手,什麼書都看。因此涉獵非常廣闊。
北港小鎮的高中,完全沒有學習英語的環境,偶而看看西洋電影的對白、一堆西洋老歌的唱片,居然能讓她把英語練得,縱使碰上洋人,也可以從容面對,暢談無礙的程度。
現在我還在佩服中不知所以然。
唸高中時就展現出了寫作的才華,專注寫作的時候,幾乎廢寢忘食。也陸陸續續得到文壇上的幾個獎項。雖然活躍在台灣文壇的時間不多,由於有一隻快筆,文字的量產,倒也不算少數。
1986年,父親過世,讓她很受打擊。
還記得她傷心的告訴我:「哥哥,現在我們變成孤兒了!」
我還回她:「是老孤兒。」
那時她在中國時報擔任藝文記者,在當時來說,有一份還算豐厚的待遇;毅然辭掉,窩在淡水(她上大學的地方)專事寫作,有一天我到淡水看她,擔心她以後的收入來源,她安慰我說,以她寫作量估計,稿酬大概比得上一個不兼職大學教授的薪水。
那時我也有自己的困擾,沒有多撥一份心力關照她。
直到有一天,她送來給我一幅楚戈的畫,我才知道,她做好了離開台灣的決定和規劃。
目的地不是她擅長語言的英語系國家。
法國,人生地不熟,還得從基礎的語言學起,我認為是ㄧ項艱辛的挑戰,她勇敢的做了這樣的選擇。知道她的個性,倒也不覺奇怪。
一個動念,一個決定,以後就有可能是一個樣貌不同人生的歷程。我想她的決定是對的。
在法國認識李明,比她早到兩年,文化大革命後,第一批大陸刻意培植的公費留學生。修結構力學博士的課程。一個相當優秀的大陸年輕人。
很快就決定共同生活在一起,並選定法國為永久駐足的地方。
辛苦的朝目標努力,現在可以嘗到甜美的果實。
二十歲的大兒子,已大學畢業。ㄧ家四口和樂融融。並已擺脫早期的匱乏。
短暫的相聚,終須再回法國。
維繫在我們之間的,仍然是一份綿密的親情與彼此的祝福。

1 則留言:

  1. 家裡有個值得驕傲的人事物,很多人都會難忍心裡的喜悅而常掛在嘴邊,有個建中的兒子,有個住國外的小妹,和你同事那麼多年倒都沒聽您提起過,哈!或許我們不太熟,這篇日記又教了我:要沈得住氣,要謙虛,要多充實自己.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