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

素人畫家

學畫進入第二期,開始畫竹子。
每天練筆,單純的只是竹竿、竹枝、竹葉反覆練習;有一天,心血來潮,突然有個念頭,何不以現在自己具備的能力和技巧,加上竹子的部份,試著畫一幅完整的作品。於是完成了這一張三友到齊。


課堂上興衝衝呈給老師修改。
老師看了了看,遲疑了一會,才說:「這張畫,缺點很多,就像素人畫家的作品。」
正規學院歷練老師口中的評語,這是一句重話,我有點沮喪,更深深的被震憾著;學畫,半路出家的我,沒有半點學理做根基,畫對畫錯自己都不知道,缺點也就無從避免了。
既然要學畫,有老師的指導,如果還只是自己傻傻的摸索,被視為素人畫家的作品,那就太對不起老師了!
這幾天,除了繼續練筆,我也上網找了一些介紹國畫及入門的文章,倒也自覺獲益良多。
以下摘錄,方便以後重複再讀,稍做整理,就當作我自己的學習筆記吧!
中國畫具有悠久的歷史,配合中國的文化土壤而生根開花,在立意構圖技法程式化的表現各方面,都具有自己的特點,這些特點,目前國畫理論家正在討論的問題。
中國畫的構思;首重立意。
立意在先.畫中才能有變態、有奇意。
"作畫必先立意以定位置,意奇則奇,意高則高,意遠則遠,意深則深,意古則古"。平庸者作畫必平庸,俗氣者作畫也俗氣,因為缺乏畫家最寶貴的"立意",所以作品平庸。
"
"是從甚麼地方來?一則是畫家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、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;另一點便是畫家本人的修養,這樣在創作之先,畫什麼,怎麼畫,在頭腦中形成了成熟的構思。
宋代畫家文與可,別人稱讚他"胸有成竹",在他尚未落筆畫竹之前,腦海中就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,在胸中、筆下躍躍欲出,這時便能輕鬆落筆而就。
"'胸有成竹"於是成了讚美他人善於計畫安排事情的一句成語。
一個畫家,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、錘煉個人的表現技巧,更為重要者,還要認真地加強練意的功夫。很多習畫者,常常只注意在練筆上下功夫,而忽略了練意,這是值得注意的。
中國畫的造型規律;以線造型以形傳神
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的,通過線條勾出輪廓、質感、體積來。
無論對山水的破線或是衣服的紋線,都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線型,巧妙地描繪著各種形象。
"
以形寫神"是晉代畫家顧愷之的一句名言,從而確立了中國藝術神高於形的美學觀。它與純以抽象性為高的近代歐洲美學觀有很大的區別,畫人不僅僅於形似.還要升高於神似,畫出人的精神面貌,不僅止於外形之模擬,且不拘泥于自然之真實,這一論見為藝術家建立起了藝術追求的高度,在這一理論指導下,歷代出現許多傳神寫照的佳作,成為指導繪畫的一個重要準則。
中國畫的構圖法則;多點透視計白當黑
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法,也用散點透視法,既有嚴守真實的畫面空間和佈白.也有打破真實按構圖需要而平列的空間和佈白,使物象在畫面出現時,按藝術需要,可以讓實物在畫面上的伸長或縮短變化其形象,更換其位置。一株低於視平線的牡丹花.也可架高於視平線之上,而取得透視的最佳效果。空白處尤其要注意經營,常常借用書法上的計白當黑.即沒有畫面的部位要像有畫面的部位一樣認真的推敲和處理。
中國畫的色彩法則;隨類賦彩色彩相和
中國畫的色彩,不拘泥于光源冷暖色調的局限,比較重視物體本身的固有色,而不去強調在特殊光線下的條件色。畫那一件物品,就賦予那一件物品的基本色,達到色與物、色與線、色與墨、色與色的調和。
中國畫的意境;情景相生氣韻生動
中國畫要求筆與墨合,情與景合、現實中無限豐富的景象,繪畫家以強烈的形象感染力。畫家憑藉著這種感受,激起描繪這些景象的激情,作品為情景相生的複寫而重現,使情景交融在一起。
氣韻生動,是畫家所創造的藝術靈境,不同於一般的寫生,應追求富有生氣、新鮮、活潑,有詩一般的韻味,能令觀賞者神往無窮。如果沒有表現出如此生動、如此韻味豐富的內涵,當然,就不能給予人這樣的感受,達不到中國畫引人入勝的意境。
中國畫的獨特形式;詩書 畫 印 紙 筆
只有中國畫,才有題字蓋印的做法,不僅文人畫,可以顯示其詩、書、畫三絕之長,即是一般的畫作,也總要題字蓋印,這樣才有傳統藝術的濃厚風味。
題字和詩句,可以增進觀賞者對畫作的欣賞和理解,也豐富了構圖的變化,達到互相輝映,互為顯彰,點綴與平衡多方面作用。
中國畫因工具和材料之性能,也決定著中國畫的特色。中國畫是運用絹和紙作畫,特別是生宣紙的出現,更加發揮了筆趣和墨彩。宣紙的滲性,毛筆的尖錐,使得筆鋒無窮變化,產生出奇妙的效果。同時形成了各種效法和描法,畫法和筆法。
從寫生到寫意
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,逐漸地對物寫生。再轉而對物象寫意,不僅粗筆的寫意畫是如此,就是細緻的工筆畫,也有其寫意的成份。因為中國畫在描繪物象時,不管是為工筆或為寫意,其處理手法都兼帶著寫意性,不是簡單複寫一遍,而是要得其精而忘其粗,繁其所當繁,而簡其所當簡,對物象提煉加工的程度較高,不以光色外型的逼真為能事,著重於內在的認識。
主題突出
古人作畫,皆有深意,運思落筆,莫不各有所主。
"所主"也就是主題。
主題突出,是藝術創作中必備的一個共性。
一個主題思想形成了,才決定用何種題材去表現,再決定素材之選擇,最後確定作品的標題。採用什麼樣的表現方法,都要取決於主題表現的是什麼?
作畫先命題為上品,無題便不成畫。
主題明確了還應給作品取個最恰當的題名,大多數情況下還要題在畫面之上。標題要言簡意賅,寓有深意,也可以直接地揭示出主題,也可以暗示出主題的含意,以取得畫龍點睛之妙。
積累素材
文藝工作者要從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。文學家使用的是文字,畫家是用畫筆寫生。
在畫家接觸自然界的風景、花卉和人物時,要經常以速寫為記錄,把觀察到的實物用畫筆隨時收集。畫家齊白石,對於各種小生物的生理結構,都有非常細緻的觀察和瞭解。這樣從生活中鍛煉了美術工作者觀察和造型的能力。
題材 體裁
題材不同于素材,素材是未經冶煉的礦石,題材則是從大量的素材中.經過淘沙煉金找出的最適於表達某一主題的材料。如果對素材的選取不精,會讓要表達的內容,失去鮮明性和典型性。
用一個通俗的比喻來解釋體裁,就好比是量體裁衣,根據不同的體型,來剪裁不同的款式。比如一面大的壁畫製作,用一幅小的冊頁體裁就不適當。
在人物、山水、花卉諸種形式和體裁中又分有工筆、寫意、重彩、水墨等等的不同。作者當確定畫的主題之後,都應從內容出發,跟著就要考慮所要使用的體裁。諸如長幅還是短幅,是用大場面還是用特寫之筆。
兩個基本功
中國畫在形成過程中,除了臨摹前人作品老師的畫稿。
生活中的豐富環境,是學習者最活的畫本,應在生活中不停地磨練自己。國畫家常講求以造化為師,只有從這個豐富的寶藏中,才能開發出藝術的瑰寶,得到自然界的啟示,收集到廣泛的素材。
兩個基本功相輔而行,不可或缺,只臨摹前人的稿本,日子長了,失去獨自創造的能力,如果只靠寫生的東西,則常常失去傳統的筆致。
作為一個藝術工作者,除了筆墨和生活基礎之外,對於人品道德的修養,尤其不可忽視。書如其人或者說畫如其人,即指一個畫家的人品和修養,常常自然流露於筆端。

約略的,我有些體悟,知道了我的畫缺點在哪裡!

2012年5月26日 星期六

成冊





最近有朋友詢問,網誌已經很久沒有更新,是不是不再寫了?
對關心的朋友,在這裡說一聲抱歉。
這段日子,隨著學畫的深入,用來練筆的時間就越多。
一玩就沒有停止過的線上遊戲(德州樸克),最近得了一份意外之財。籌碼已經上千萬。更有興趣、玩得更勤了。
『倦鴻歸巢』疏於耕耘,此乃理所當然也。
真正的原因是:
前些時候,自己上網瀏覽了一遍,發覺已堆積了不少的文字產量。
開始寫網誌的初衷,就是準備權充回憶錄的資料。
我的回憶錄已經開始編輯,這份工作原本要交給女兒,後來想想,自己動手了。
用生澀的繪畫技巧,畫了一幅封面。
50篇文章,列印計有145頁。
『埔墘』是我的出生地,一個僅約30戶人家的農村小聚落,
自號埔墘老人,我搶了先機。
命名為『埔墘老人回憶錄上集』。
我的回憶錄上半部終於誕生。
下半部將在爾後的日子繼續完成。規劃仍以50篇文章為度。
退休後的時間會更充裕,所以我將嘗試著手較大篇幅文章的經營,訓練自己文字的組織及寫作能力。
我在想:
一部回憶錄加上100幅畫作,如果後代願意留存下來,就當精神遺產吧!

2012年2月18日 星期六

生日快樂

不經意的再次上網瀏覽自己的網誌,慕然發覺,我的『倦鴻歸巢』已經滿週歲了!不禁在心理補上一句:『生日快樂』。
20119月底開始學習國畫,每天都會安排兩三個小時練筆,
投入的時間及心力較多,相對的也就疏於『倦鴻歸巢』的耕耘。
一年下來,在網誌登錄了近50篇文稿,跟當初預設登錄100篇的目標,已經達成了一半。雖然不是快筆,但也累積了很大的文字產量。想由頭到尾,逐篇流覽,仍需花掉相當長的時間。
藉著網誌,清楚的紀錄,這一年裡,我旅遊了三峽的大板根、溪頭、日月潭、石門水庫、綠世界、梅山以及古坑的華山這些生活點滴。
其中大部分是屬於回憶,以及心裡感觸的紀錄。
『生命之旅』是我早些年前的對生命的想法和詮釋,真的花了好多的時間才想通。由於篇幅太長,所以分為三段登錄。
『仲秋一夢』有點戲謔,我想說的是,雖能長命百歲,永生不老,生命品質,不符自己的需求,那又如何?
一封信,給20年後的自己。
突然想到,再過20年,自己是否仍然健在?那又會是個甚麼樣的場景?世事難料,誰也沒有辦法給你答案。
隨著年歲增加,偶而飄起對父母親思念,記憶已逐漸模糊,總要花好大的精神,才能凝聚模糊的影像,『倦鴻歸巢』就能補這樣的不足。

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

2012年春節-雲嘉行

雲林老家,宗親族人在春節,例行性的,有次聚會。
選在農曆大年初一,團拜並聚餐。
只要沒有其他的行程安排,通常我會帶著家人參加。
今年我有了「倦鴻歸巢」個人網誌,想留紀錄,特地帶了相機。
回到老家,適時趕上。
這次聚會地點,安排在後院吳氏廳堂前。
相同的鄭家子孫,有一支承續了吳氏的香火。
長輩們口中講的『吳皮鄭骨』。
五嬸婆
族中年紀最大的長輩,由她來發放給每位晚輩紅包。

排隊領受紅包
美鈔一塊錢,將近兩百封,紅包錢數也不少。
上菜之前,到處走動,相互寒喧。達到了聚會的目的。
古坑行
老家團聚後,不急著回家,女兒事先預訂了過夜的民宿,在古坑的華山。
為了要品嘗當地種植的台灣咖啡
小時候在雲林長大,除了北港朝天宮拜拜、台西漁港、西螺大橋。記憶中好像沒有什麼可以參觀的景點。
車程不遠。
未達華山前,先逛有名的綠色遂道。



攤販很多,倒像個市集。
入夜後,抵達預計休息的地方,古坑鄉華山村-華麗民宿。
民宿主人真的是當地的農民。
民宿經營,細節不夠專業、周到。
拙拙的,反而凸顯農民那種純樸的親切感。
放好行李,兒子特地挑了一家,當地位處海拔最高的庭園咖啡,享受晚餐,同時欣賞夜景。
天不作美,起了好大的濃霧,從落地窗望出去,什麼也沒看到。反而開車回民宿的途中,提心吊膽,有點不值得,也有點掃興。
第二天早餐,由民宿提供,台式的農家菜色。
地瓜粥、煎菜頭粿、長年菜魯雙層肉、肉鬆、花生米、豆腐乳、蔥蛋、炒高麗菜、炒花椰菜。
看起來就非常對味。
我往盤裡夾了適量的花生米、豆腐乳、蔥蛋、炒高麗菜。滿足的吃了兩碗地瓜粥。
八點半退房,剛好雨停了,沒有影響到後續的行程。
咖啡大道旁,隨便找個停車場停車。
再找一家看起來還不錯的庭園式咖啡館。
進行選擇到古坑的目的-品嚐道地的台灣咖啡。
 





一家四人,只有女兒嗜好喝咖啡,咖啡的好壞也只有她懂。
從不喝咖啡的我,只是入境隨俗。
一杯200元的咖啡、便利商店35元的咖啡,對我來說,都是咖啡,我無法辨別高低。
咖啡大道繞了一圈,轉入文學步道。
雲林縣政府,在古坑,用咖啡做主題發展觀光。
巧妙結合上了文學。
相當清幽,悠閒的走在這條步道上,非常的愉快、舒服、

 

沿途石版路,有些罕見的字考考你。
走著走著,沿途的道旁,發現一顆大石頭,上面刻了寶娟妹的一小段文章(真的是她的筆跡)。

特地用相機拍下來。
原來寶妹已被列名為雲林縣的當代知名作家之ㄧ。















走完這條步道轉往嘉義的梅山公園





拍一些梅幹、梅枝、梅花
作為以後學畫梅花的參考。
回程途中,參觀了一家民營的福祿壽酒廠



一趟符合預期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