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的生命過程,電影,可以算是一種小小的調味料,偶而提供心靈一點調劑,豐富了生活的味蕾。
小時候,鄉下地方沒有什麼娛樂。小鎮上戲院偶有不錯的日本影片,父親總會特地安排、抽空、一年看個幾次,我是唯一的跟屁蟲。
(那時候,比較有人情味,跟著大人的小孩大都不用買票)
在虎尾念初中,沒多久,就摸清了「黃金」、「國民」兩家戲院的位址。母親偶而給的少少零用錢,在星期六下午,很大比例變成了每張3塊錢電影門票。
直到現在,我也還看影片,不過方便多了,不用再跑電影院。
有線電視有幾個頻道,經年累月,不斷的重播舊片。
休假在家的時候,如想看電影,總能找到沒有看過也還能接受的片子。
老婆揶揄,八百年前,重播過八百次的片子還看得津津有味!
我的觀點,電影、小說,不像雜誌、時事有一定的時效性。不論何時欣賞,創作的價值永遠存在。
不久之前,看了這部片子-『父後7日』。
非常熟悉的情節,作者用有點誇張、詼諧手法,描述著傳統辦理喪事的過程,終場下來,讓人穩穩的感受到,女主角對父親那一份感情和思念。一部讓人感動、成功的電影。
1986年,農曆的2月1日 ,父親病世。
依照擇日的習俗,為了要挑個合適下葬的日子,告別式、出殯選在農曆的3月2日 。
我是父親膝下唯一的男丁,31天漫長的治喪、守喪儀節,唯有一肩挑起。
長輩們,有一份體恤,認為喪事過程,拖得太久,會苦了我。建議日子重挑,不要計較太多。
當時我想:
也許父親對命運的安排,只得年59歲,太早離世,有一絲的不甘,對陽世,家裡仍然有一份不捨和依戀。
最後的ㄧ程,多花點時間陪陪他,我唯一能做的。
我堅持原訂的日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