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

滾動的石頭

2003年秋天,我在新泰路的ㄧ個社區,擔任社區總幹事。
認識了一個住戶,姓張。
有一天,他到辦公室來找我,告訴我,他打算多買五個車位,請我幫他留意。
隨口問他,為什麼需要那麼多車位?
他說:
準備退休後,用車位的租金做為自己花用的的來源。這樣就無須向小孩開口要錢。車位比房子出租單純,單價也比房子低,可以購置比較多的單位,分散租不出去,沒有收入的風險。最重要的一點,是無需修繕。
因為這樣,以後,他偶會在下班、晚餐後到辦公室找我聊天。
他比我多一歲,巧的是,上班的公司就是我以前離職的那家公司,在不同的事業部,所以互不認得。
在一家公司持續服務,超過了三十年,依規定,早就可以申請退休。
問他還沒退休的理由?
上班的待遇與環境來說,再傻的人都不會急著想退休。
年資多了,年紀大了,公司給的工作性質、責任、份量都減輕了。待遇卻因為年資的累積,遠遠的比資淺的同仁還要豐厚。現在他年收入超過150萬,輕輕鬆鬆的上班,好康哪裡比得上?所以他說,除非公司趕人,否則就賴著。
想到當初,我如果繼續呆下來,沒做出離開那家公司的決定。
比比我當時三萬元的月薪。
心情有一點失落。
想起了一句西洋諺語:「滾動的石頭不生苔」

2011年4月23日 星期六

一封信(給20年後的自己)

你還好嗎?
84歲了!不要奇怪,談年紀,臺灣人習慣報虛歲。我ㄧ向認同這個說法,媽媽肚子裡那一歲,生命已經開始,沒有道理不加上去。
預期你應該腳力還在,還能行動自如,高血壓、糖尿病也控制得好好的,不像父親那樣,早早發病。
果真如此,你真的應該好好感謝我,30歲開始,就有了運動的習慣,年輕爬圓山開始,雖然持續的功夫不夠,習慣總還保持著。
跟父親一樣,我一向有很好的食慾,總認為吃是享受。
父親比較放任,直到晚年,還不願意為了健康,犧牲掉『吃』的享受,還記得他有一句,辯駁我們控制他食物的名言:
「吃死了贏過死沒吃」!
有一天,我發現,血糖超標,我立即做了食物、食量控制的決定。短短三個月,減重十公斤,血糖超標也不藥而癒,一兩年的追蹤,都維持在標準的範圍內。真的,忍受飢餓,非常痛苦,我熬了!
最近又不知不覺復重五公斤,健康數據沒有改變,也就放任不做處理。
來自父親遺傳的高血壓,發現已有十五年了,屬原發性,惟有吃藥控制一途。按時吃藥,也一直保持平穩。
所以說要感謝我,非常努力的為20年後的你,維持及保養健康的身體。
總共有幾個孫子?乖嗎?和你的互動如何?穎蔓的?穎懋的?一連串的問題,你一定會笑我,六十多歲,『放』字修的還不怎麼樣。我承認,到目前,我還是放不下。
養老的日子,是否能依自己規劃,順利進行?
國畫學得怎麼樣?
部落格的回憶錄寫到哪一年?
計畫用來養老用的勞保退休年金,是否夠用?
算了!算了!問題太多,時間沒到,你也不能回答我。
不談了。

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

習慣說

唸高中時,負笈台中。
由於學校離家太遠,無法通勤上學,只能當寄宿生。
當時的環境,學校四周的民家,有閒置的房間,大多會騰出來,租給學生,貼補家用。
很幸運的,我也順利的找到ㄧ個不錯的寄宿家庭。
一個佔地兩百多坪,獨門獨院的日式庭園建築。第一眼看到,就喜歡上了主人精心打造的花園。
主人是ㄧ對有了年紀的老夫婦,女兒已出嫁,兒子一個在美國,一個在台大當教授,都不在身邊。
老先生還沒退休,好像是台中市農會的總幹事。
到現在還記得他的名字-林金聲。因為與一位卸任的雲林縣長名字雷同(林金生,林懷民的父親)所以記憶特別深刻。
曾經在台中市選上兩屆省議員。
夫婦倆都受過高級的日本教育,和藹可親,視我們這些寄宿生如家人。要我們以「歐吉桑」「歐巴桑」稱呼他們。他們也以這樣的名稱彼此稱呼。
一段時間的觀察,發覺他們真的是ㄧ對讓人欣羨的模範夫妻,永遠都是和和氣氣、彼此尊重的互動。
歐吉桑下班回家,踏進屋門,固定的一句話:「歐巴桑,我回來了!」
大家熟了,有一天跟歐巴桑聊天,談到她跟歐吉桑相處這件事。他們一輩子從沒吵過架,我很好奇,她們怎麼辦到的?
歐巴桑說,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人性習慣。
兩個人在一起,如果一開始,覺得吵吵架沒有甚麼不得了,一回吵,兩回吵,自然而然,吵架成了溝通、發洩的工具,
傷人也傷感情。
如果夫妻一開始,就不用吵架來解決事情,個自有一份克制。不讓吵架這件事發生,久而久之,就會感覺吵架是ㄧ件天大的大事,時間越久,越不會再發生。
這一席話,讓我這一輩子受益良多。
偶而幾次,也用來勉勵剛結婚的晚輩。

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

萍聚緣

直心居
『寶有餘馨春種幽蘭秋種菊』
『家無長物左置苦茶右置硯』
201147
造訪了這麼ㄧ個地方,認識了這麼ㄧ個人。值得記錄的一段記憶。
旅遊的第二天,埔里用過晚餐,司機把我們載往魚池,投宿一家預訂的民宿-雲水鄉村。
我們一行被安置在一棟別墅的三樓。
剛放好行李沒多久,負責接待的吳品萱小姐來傳話,如果不累,民宿的主人邀請大家到一樓的大廳來泡茶。
大約是晚上的九點多,當我們到大廳來,主人已經燒好開水,泡的是當地的名產:台18號冠軍紅茶(有別於阿薩姆印度外來種)。
隨著泡茶的動作,話題展開。
41年次的吳先生,精神、相貌顯得比實際的年齡還年輕一些。
溫文儒雅,口才甚好。已經退休。
921地震,隨著慈濟,關心到埔里,一個機緣,讓他決定,在這裡過退休生活。
五個朋友,集資買了三甲六的農地;整地時,剷除了6500棵檳榔樹。規劃成雲水鄉村這片地基。
各擁一棟房子及庭院。另有一棟木屋屬於共同的產權,用來接待個人的親朋以及共同的朋友。
因為這樣,合併騰出閒置房間,委外經營民宿。幸運的我們住進了他家的三樓。
沿著話題的深入,知道他退自軍中,官拜海軍少將,最後的職務是國防部發言人。
曾經請教,身體、精神都好,年齡也不大,何不多報效國家幾年?他說把位置給合適的人,做不同的發揮,對國家會更有益,另一方面也可以騰出時間,由著自己的興趣,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。
他玩陶瓷、寫書法。大廳一些陶瓷收藏,原來都是自己的作品。加上夫人擅長國畫,也都由他負責題字。
書法的形體,由甲骨文、大小篆、隸、楷、行、草一路都有鑽研。
後來他讓我們參觀書房,發現一把7弦古琴。學古琴的人已不多見,吳將軍是其中之ㄧ。
牆面有一幅陳立夫先生的墨寶,引出了他是陳立夫先生教授易經的學生。
出身行伍,滿身的藝文氣息。
無愧於國家,投身於慈濟公益;多麼令人欣羨的豐富生命!
閒雲野鶴,心靈上豪華版的退休生活。祝福他!

2011年4月11日 星期一

溪頭日月潭之旅

小妹回台灣,為了方便大家大夥聚會;因為考慮到,大家住的地方,都不夠大,無法舒適、暢快的歡聚幾天。所以安排了這次的旅遊。主要的目的是聚會,出遊只是附加。
成員是同一輩的兄弟姐妹:
小妹夫妻、我與老婆、慈雲、翠玉、及闊嘴弟夫妻。
後來又加入了六叔。
行程、路線、交通工具麻煩闊嘴弟規劃、安排。
闊嘴弟在台中辦的是教育事業,基於好玩的心理,曾考取導遊證照。
45清明節,需要回鄉掃墓,時間安排在6日、7日、8日三天。
交通工具租用一部有司機的9人座休旅車。
6日早上9點多車子抵達新莊,司機劉先生是闊嘴弟的舊識,年輕、穩重。

在鹿谷吃午飯











沿途在麒麟潭(大水堀)觀賞風景
凍頂烏龍茶的產地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傍晚抵達溪頭遊樂中心。
夜宿立德飯店的漢光樓











7日 直奔日月潭

日月潭旅客活動中心











文武廟
遊潭
成功一號就是我們要搭的船


晚餐安排在埔里吃米粉
夜宿雲水鄉村(民宿)

8
早上睡到飽-0800早餐
直心居留連至10.30
民宿女主人的畫作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紙教堂


小鎮鹿港
半邊井是大戶人家體恤窮人鑿不起井半邊供外人使用



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

寶妹

長居法國的小妹,來了電話;四月份他與李明有一趟亞洲行,45~10日落腳台灣。
屈指數數,去國二十五載,返國聚會的次數,一個手掌,就能數得過來。難得的機會,倍覺珍貴。
考慮大家住的地方,都不夠大,無法讓大家舒適、暢快的歡聚這幾天。決定排除第二代,同一輩人,安排一趟旅遊。主要的目的是聚會,出遊觀光只是附加。
寶妹是我們家的才女。
從小就喜歡閱讀,只要能拿到手,什麼書都看。因此涉獵非常廣闊。
北港小鎮的高中,完全沒有學習英語的環境,偶而看看西洋電影的對白、一堆西洋老歌的唱片,居然能讓她把英語練得,縱使碰上洋人,也可以從容面對,暢談無礙的程度。
現在我還在佩服中不知所以然。
唸高中時就展現出了寫作的才華,專注寫作的時候,幾乎廢寢忘食。也陸陸續續得到文壇上的幾個獎項。雖然活躍在台灣文壇的時間不多,由於有一隻快筆,文字的量產,倒也不算少數。
1986年,父親過世,讓她很受打擊。
還記得她傷心的告訴我:「哥哥,現在我們變成孤兒了!」
我還回她:「是老孤兒。」
那時她在中國時報擔任藝文記者,在當時來說,有一份還算豐厚的待遇;毅然辭掉,窩在淡水(她上大學的地方)專事寫作,有一天我到淡水看她,擔心她以後的收入來源,她安慰我說,以她寫作量估計,稿酬大概比得上一個不兼職大學教授的薪水。
那時我也有自己的困擾,沒有多撥一份心力關照她。
直到有一天,她送來給我一幅楚戈的畫,我才知道,她做好了離開台灣的決定和規劃。
目的地不是她擅長語言的英語系國家。
法國,人生地不熟,還得從基礎的語言學起,我認為是ㄧ項艱辛的挑戰,她勇敢的做了這樣的選擇。知道她的個性,倒也不覺奇怪。
一個動念,一個決定,以後就有可能是一個樣貌不同人生的歷程。我想她的決定是對的。
在法國認識李明,比她早到兩年,文化大革命後,第一批大陸刻意培植的公費留學生。修結構力學博士的課程。一個相當優秀的大陸年輕人。
很快就決定共同生活在一起,並選定法國為永久駐足的地方。
辛苦的朝目標努力,現在可以嘗到甜美的果實。
二十歲的大兒子,已大學畢業。ㄧ家四口和樂融融。並已擺脫早期的匱乏。
短暫的相聚,終須再回法國。
維繫在我們之間的,仍然是一份綿密的親情與彼此的祝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