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3日 星期四

學畫歷程回顧與心得整理

偶而再次瀏覽自己所寫的網誌。
檢視學畫生涯,在2011年秋天踏出了第一步,數數
自己的畫齡,滿五年了。這段時間,如果修的是大學藝術科系,也該修完了該修的學分和課程。
縱觀整個學習的心路歷程,自己到底學到了一些什麼?又對中國畫的認識了多少?呈在腦中的只是一團雜亂,也需要理理頭緒,才能讓自己更清晰一些。
不善於歸納,只能想到什麼就寫什麼,來檢視自己在這個領域裡的認知程度。
記得剛開始學畫沒多久,我拿了一張在家裡畫好的作品到課堂,還沒給老師看,一位學畫較久的學姊就給了評語:「不見筆也不見墨,不算是中國畫吧!」甚麼是筆?甚麼是墨?我還處在什麼都不懂的階段,聽了覺得很傷!
幾經請教,我約略知道所謂筆墨,就是在畫中所顯現出來的筆觸和墨韻。藉由筆墨的觀察,可以清楚的知道畫者基本功的功底有多深?筆觸須藉由練筆以求進步。用筆的中、側、順、逆,須經常習練才能靈活的轉換和應用。(註1墨韻藉由濃、淡、乾、濕來表現,如何沾墨營造色階,是練習的要領。
老師在課堂強調的話,對學員來說鐵定是金科玉律。一定要熟記、體會、才能求通求悟。
2013年秋天開始師事蔡誠義老師學山水。老師非常健談,而且幽默、風趣,課堂上總是笑聲不斷。
就在輕鬆的氛圍裡,畵理及技法,自然而然緩緩被吸入腦中。老師說:『畵無常法,但有常理。』
『要畫得好,重要的是用腦而不是用手。』
在這段時間,我自認獲教良多。最重要的是老師這兒知曉了「常理」這個「理」字。
繪畫技法,各有各的不同,習得再多,沒通悟畵理,只能算是個畫匠。也就是老師說的用手作畫。
最早跟任淑齡老師學畫花鳥,老師強調的是:『要多讀書』、『天道酬勤』。一開始我不懂,學畫跟多讀書如何扯上關係?老師說明後我才明白,追求畫藝進步除了勤於練筆;還要多方增加腦中素材的累積。
老師還應用了陶淵明所舉的例子:勤學就像春天的禾苗,一天裡看不到它有所增長,一季下來它就長成了!
此後我開始閱讀,遇到有關繪畫的常識就吸收,不管能不能消化?自嘲有點飢不擇食!包括大量賞畫,老師糾正為讀畫。不要只是欣賞。
學習中國畫當然要對中國畫有所認識。
國畫在初學時以臨摹作為入門的手段,逐漸地對物景寫生。再進而寫意。就是以前人為師、以造化為師進而達到能自己創作的目的。
中國畫與西洋畫不同的是:中國畫強調的是以線寫形、以形傳神。中國畫既用焦點透視,也用散點透視,物象在畫面出現時不像西畫那樣真實而嚴謹,可按藝術工作者需要讓實物在畫面上改變形狀、大小,或更換位置。
2011年秋天,因考慮從職場退休;想為退休後的日子,再多培養一項興趣,不致在漫漫的養老之年,時間難以打發。一般說來,繪畫比較正面,作為消遣,不像喝酒、打牌、稍無節制,既浪費金錢又傷身體。當初抱持的想法,找一項正面且無需花錢的消遣而已。因此一頭栽進了學畫行列。
中國畫除了技巧,最重要的是要先立意。也就是說下筆之前先確定主題。
意高則高,意遠則遠,意深則深,意古則古。如果缺乏立意的過程。作品必也平庸。意是從甚麼地方來?一則是畫者對現實生活的豐富體察、創作經驗的充分積累;另一點便是畫者本身的素養,在創作之先,要畫什麼?怎麼畫?在頭腦中已先有了成熟的構思。宋代畫家文與可,別人稱讚他"胸有成竹",在他尚未落筆畫竹之前,腦海中已先有了竹子的形象,躍然欲出,因而能輕鬆落筆而就。
學畫的人,不僅要在平時注意練筆、累積個人的表現技巧,更重要的,還要加強練意的功夫。很多人,常常只注意到練筆而忽略了練意。
有過一次難得又美好的經歷,在李奇茂大師的展場裡,無意中聽到有人輕輕的在評論,共有三位,我想應該是繪畫界的前輩,內容極有見地也顯深度。於是我裝著在賞畫,一路偷偷聆聽。有一位談到大陸畫家齊白石。齊白石與畫友相聚,常常由人出題,自己來畫,
有一次他朋友的題目是「蛙聲千里」。想著聲音看你如何表達?齊大師思索了一會,畫出了。一條婉蜒細長的溪流從高處山澗裡伸出,就在溪流的末端有幾隻小蝌蚪幽游著。聽著這樣的描述,雖然沒有看到這幅畫,我的心還是被悸動了。好高好深的意境!除了那份奇,還得加上個「趣」字。
大膽落筆、細心收拾。這句話,幾乎學畫的人都耳熟能詳。我的個性比較急,做事喜歡儘快完成。有一次臨摹蔡老師的一幅山水畫稿,老師沒有評語,只是在課堂上修改了我的畫。那是一張三開紙,構圖沒有改變,老師只用較濃的墨不停作疊加,一次再一次(後來我知道那是積墨的功夫)。花了半個鐘頭,整張畫的樣貌徹底改變了。這時我突然體悟到,原來我畫畫,都只畫了一半就算完成。自己的畫總覺得留有那麼一份草率氣。此後「慢調斯理」成為我練畫的準則,不再輕易的去完成它。慢慢的自己發現畫中給人草率的感覺沒有了。因為有後面的細心收拾作倚仗,自然可以大膽落筆。
曾聽過有人這樣評論過,西畫要畫好,靠的是靈感,以及一份衝動的激情。學西洋畫如果到了壯年還沒成名,那麼他的繪畫成就,大概也就到此為止。畫好中國畫,靠的是畫者豐富的生活體驗、以及文化素養的積累。也就是說對中國畫者的評價是,越老越辣、越老越值錢。在書上看過有名的「富春山居圖」,作者黃公望年過七十才開始作畫,這幅畫他畫了三年多才完成。真的是慢工出細活,也造就了富春山居圖歷時而不朽的畫壇評價!齊白石年過九十還在畫,張大千也高齡八十五。
課堂上,老師示範畫蘭。筆端一提一按,畫出了一筆非常漂亮而生動的折葉。大家吵著要老師告訴我們如何練成的?老師說,再讓他畫一遍,也未必能畫出一樣好的這一筆。不要拘泥於小筆劃的學習,因為一幅畫有可能是上萬筆的結合。用筆練熟之後自然就會有神來之筆出現。不要刻意去學習一些小技巧,只要多臨摹多學習,畫過了就把它忘掉。忘不掉的才是你真正需要留下的功夫。從這個基礎去形塑自己的個人風格。老師與畫會朋友聯展,上百幅畫中,我很輕易地就認出了哪幾幅畫是老師的,再看小紙條介紹果然沒錯。
因為老師總會在畫上添加適當比例的黑。老師強調,那不是烏漆嘛黑的黑,不要亂用亂學習。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個人風格吧?
傳統與創新也曾經困擾過我一陣子,先進學姊給我的訊息是,現在華人畫壇,嶺南派是主流,參入西方元素,時時講究創新,什麼撞粉法,還有劉國松的抽筋剝皮法等現代水墨,走的都屬於革新的路線。路線的選擇,讓我感到無所適從的困擾,不過我很快就跳脫了。因為我想通了這不是剛入門的我該煩惱的問題。能一代一代被留傳下來的就是傳統,也許它已經經歷了幾百年幾千年還沒有被淘汰,你能說那不是好東西嗎?
現在的創新如果能被大家認同,跟著做,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還被沿用著;那也變成傳統了。傳統與創新都好,一個已經經歷了時間的考驗,一個還待接受。
我有了這樣的想法,只要我不懂、也想學的就學。
不要跟人家去分什麼派別。
本地金湖有個畫家陳玄茂先生,蔡老師帶著我們去拜訪,陳先生親自接待;沿參觀路線欣賞了多幅他的大作,大部分是海邊的寫生,可能是就地取材,選擇最熟悉的事物吧!最後在坐下喝茶的那個屋子,看到了一幅較大尺吋的畫作,描繪農村生活的景象,畫裡有幾株用來製糖的原料甘蔗,陳先生解釋,他要表達「農村生活是甜的」。這麼大尺寸,我冒昧的請教了陳先生,完成這幅畫他用了多少時間?陳先生告訴我連構思大概花了一個月。當時我想,畫技能勝任時我也該挑戰一幅大畫。這個想法,在前些日子付之行動,第一次貼在牆上作畫,合併三張練習紙,尺寸是210公分×130公分。順利的在今天早上收工,累計作畫時間27小時。畫得好不好我不去檢討它,實現自己的想法,心情總是愉快的。
書畫同源。考慮到畫上必須有的題款,在一年前,開始跟蔡誠賢老師學書法,看到班上同學的程度,實在羞於繳交自己的作業。醜媳婦總要見公婆,最後還是硬著頭皮,交了出去,老師的評語:結構可以,筆意也好,獨缺韻味。字的韻味?百思不得其解。在課堂觀看老師示範的過程中,我慢慢地有了一絲絲的領悟,我修正了我的執筆。 硬梆梆的筆觸應該轉為空靈,老師書寫時能被感受到的那種律動與節奏感,正是我所欠缺的。知道了問題所在,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。習字必須要下很札實的基本功,我起步較晚,要迎頭趕上洪慶章、黃金滿同學的程度,絕對是不可能達到的目標。或許可以在學畫的基礎上,投點機,多在章法布局及濃淡墨韻下功夫,看看是否能達到速成的要求?
努力吧!
註:蔡老師批註,筆法有鈎、皴、擦、點、染五種。
    中國山水畫,作畫方式,大多先鈎輪廓,然後再皴、擦、點、染完成。程序井然,宋代夏圭
    打破:「皴、擦、點、染」的作畫程序。連皴帶擦、連皴帶點染。一氣呵成。被歸納為托泥
    帶水皴。老師課堂示範常用之。


習畫年表
2011年秋開始學畫,師事任淑齡老師學四君子、花鳥
2013年秋師事蔡誠義老師學山水
2015年秋師事蔡誠賢老師學書法
2016年秋開始跳脫臨摹、試著創作
2016年秋開始大尺寸畫作練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