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

退休後的日子

201331,我揮別了工作一輩子的職場。
2013312,依之前的規劃,搬回雲林故里定居。
憧憬的退休生活,在期待中來臨。
退休前,在心理上已做了適當的調適;養老生涯,生活所需也有了勉強足敷使用的規劃。
安定的退休生活,首先要考慮的,須有一個遮風避雨的地方。父親留下的房子,在宗族共用的三合院裡,起居室與廚房相隔甚遠,使用面積不夠寬敞,無法為兒子及女兒各都安排一間回家時可以舒適度假的房間,太小及不方便的理由,決定仍然棄置不用,另找居所。
覓地自建,使用的需要,找人評估一下,所需費用,遠遠超出我的預算範圍,加以施工時程曠日費時,很快的就被否決了,不再考慮。
適巧,距離老家約1公里的客厝,有一個房子要出售,得知這個訊息,特地回鄉一趟。買下它,就是我現在居所。
三樓透天,隔局滿意、面積大小正好夠用。門口採光罩下正好可以用來當車庫。
真正讓我第一眼就決定要買下的理由在三樓。三樓前段用來當神明廳的前面,並未蓋滿、留著一塊大約10大小的露台,我立即想到,神明廳夠大,可以用來兼做我的畫室,走出露台,用盆栽就可以佈置成ㄧ個小小的花圃,畫畫累了,出來走走;放一套休閒桌椅,也可以當作家人喝咖啡、看星星的休憩場所。再往外看去,ㄧ片綠油油的農田,因為房子處在村落的最外沿,面對的前面,再也沒有任何建物遮擋視野。相當棒的條件,因為處在鄉間,我只花了台北市一個車位的價錢,就買下了它。
十幾年的二手房,請人稍事粉刷、裝修、換換燈飾,也有住進新屋的心情和感受。
入厝,依一般的習俗,需掛彩增添喜氣;去買一張繡錦的八仙彩,浪費了金錢,也俗氣。
我用大紅的宣紙,自己寫了一幅門聯:
倘佯田間學習陶淵明
幽游墨海不覺老已至
橫批:平淡自如過生活
因為這幅手寫的門聯;結識了也喜好書法的先生。
後來由他介紹跟蔡誠賢老師一起學書法。
早上五點鐘,天色微微亮起,與老婆各騎一部單車,從家門出發,開始了一天的生活作息。
經過政府重整的農地,一方方的翠綠的農田,變得非常漂亮整齊,小小的農用小徑,鋪上柏油,不再長滿雜草,沒有飛揚的塵土。
倘佯其間,沒人、沒車,有著一份稀有的寧靜。不像在大馬路上,隨時存著交通安全的顧慮;心情是放鬆的,空氣非常清新,穩穩還飄著一絲絲的清香味。腦中的思緒也是放縱的,偶而也會無意識感覺到,武俠小說中並轡江湖的愜意。
到七點鐘之前,維持為每天必須的晨運。幾個月下來,鐵馬的輪跡,熟悉了鄰近鄉鎮的小路,附近的村落也如數家珍。
趁著還沒退休之前,在新莊跟任淑齡老師學過一小段時間的國畫,已稍微具備了一點入門的常識和技巧。
回到南部,毛筆仍然沒有放下,由於居住空間較為寬敞,可以騰出一間專屬於自己的畫室。相較於在新莊,僅能窩在陽台的一角練習作畫,環境舒服太多了!
早餐後,稍事休息,我會在三樓獨處一段時間。
隨興之所至,或寫書法、或畫國畫、或找一兩篇意境很美的宋詞來讀讀。
學生時期,把習字、畫圖、背詩詞當成被迫而做的功課,成績的壓力緊隨在後,一點美好都感覺不到。此刻不懷目的、僅僅出於興趣,相同的事做起來,心境截然不同,心靈上感覺是莫大的享受!
埔墘老家,有個廟宇,供奉五年千歲。小時候,就已經是小村子的信仰和活動中心。因為就在我家隔壁,常隨祖父在廟裡走動、遊玩。直到現在,仍牽連著一份熟悉的記憶及親切的情感。
回鄉後,自然而然會到廟裡走動,經過了半世紀,廟宇的規模緩慢、逐漸擴大,目前後棟的凌宵寶殿仍在擴建中。
建設經費的來源,來自於信眾源源不絕的捐獻。
每逢週末,香客增多,外地宮廟來參香,遊覽車帶來了一車車的香客。也帶來了大量的捐獻。
可以騰出時間的人,都會自動出來幫忙;很自然的我也參加了義工的行列。
雲林是農業縣,年輕的人口外流很多。留下來的,年紀大的佔大多數的比例,務農的居多。
早期農村純、樸、勤、儉的特色,並沒多大的改變。
住在客厝村口的小阿姨,已經八十幾歲了,兒女都往台北、高雄都會區發展,與姨丈兩老單獨留在家鄉,守著農地。
帶著自己種的一把蔥、一支筍來看我。
騎著一部矮小的腳踏車,緩慢仍然健朗的身影,讓我想起了早逝的母親。
她種的葉菜、菜豆、青蔥、竹筍、南瓜、、只要有收穫,都會為我帶來一些。
老婆的姑媽住在隔壁村子的卓運,距離很近,第一次與老婆早晨運動,用走路去看她及姑丈。經營飼料生意,她媳婦外送飼料,如果順道,一大批的蔬菜、花生都會往我家裡送。
只要她們家送來的,總能吃上好多天。
回埔墘老家走動,各類蔬果、玉米及地瓜,也能獲得源源不絕的供應。
吃在嘴裡,充塞在心底的是一份濃濃的人情味!
北港有一個牛墟,是早期耕牛買賣的市集。每逢三、六、九開市。現在仍然存在,只是販賣的不再是牛隻。
處在北港溪畔,佔地約有30公頃,類似都會區裡的夜市。
市集的買賣在上午;小吃攤位可以看到蛇肉、鱉肉。
很大明顯的特色,在這裡可以買到農民所需要的各種農具、蔬果的植栽。100塊錢就可買到一株盛開的蘭花,價錢相對便宜。
農民自己種的蔬菜、水果。養殖的魚類、水產。牛、羊、豬、鷄、鴨、鵝肉。沒透過行口,農用車一車車的往這邊集中。
習慣了都會區的物價,回到鄉村,會突然感覺到甚麼多很便宜。
剛回客厝定居的那段時間,高麗菜產量過剩,親友常往我家裡送高麗菜。有一天下午,聽到村辦公室的廣播說某人的高麗菜田放棄採收,有需要的的人可以自行到田裡去砍。就在我家門口前大約500公尺的的地方。
我去摘了兩顆,高麗菜種得又大又漂亮。我問何以不收?得到的答案是盤商一斤菜只給兩塊錢,賣了還不夠付紙箱及採收的工錢。
以前常聽過「穀賤傷農」、「菜金菜土」這類的話,好像沒甚麼特殊的感覺。提著兩顆免費的高麗菜,這時我才感受到農民的無奈;農政單位,這種情形您們知道嗎?為農民想過對策沒有?該加加油了!農民的性格聽天認命,沒有吭聲,政府難道就不覺有愧?
阿海是我岳母的乾兒子,我也跟著老婆喊大哥。
他家族經營碾米、烘稻、收購稻穀的生意;也代收公糧。
六月初,一期稻作開始收割,他們收繳稻穀的工作,又開始忙碌!
跟我情商,可否在最忙的尖峰時段幫幫忙?反正我閑著,當然誼不容辭的答應了!負責的是地磅室的工作。
剛割下的穀子,一車車的往場子裡運來,我必須先登記姓名、住的村莊、然後會同田主看重量。等他們到場內檢定濕度、容重量及核定收繳的價格,卸穀後出來,扣除空車的重量,再給他們一張繳榖的單據,工作才算完成。
工作的性質及程序,單純不繁複;因為繳穀的人多,每天都有兩、參佰個車次,在做業的十多個小時,必須連續、很快、不容耽擱才能完成。登錄的內容,是後續結帳的依據,攸關雙方權益,絲毫錯誤不得。壓力蠻大的。
稍微上手,才有時間跟農民多聊幾句,很多數,七八十歲了,照樣下田,身子依舊硬朗。純樸、開朗、不計較的性格,沒有退休的觀念。只要身子骨還可以,沒有人會想到休息。
我姨丈也是其中的一個。
退休前那段時間,跟隨自己多年的慢性病-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膽固醇,雖然每天吃藥,還是無法很穩定的將數據控制在標準之內。
不知是否因為生活作息改變,心境轉好的關係,最近再次體檢,結果超出我預期的良好,我的醫師評語:100分。
住回鄉間,快近5個月,我已經很很快、自然融入了新的環境;適應了目前的生活方式。
在另一個空間,是否真有神仙的生命存在?目前仍然沒有答案。然而比較貼近神仙的心境、及生活方式,總是有心人一直在努力追求及選擇的。
自己的生活方式,不能依照自己的方式選擇,那是人生的無奈。現在我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,那是ㄧ份滿足,一份幸福。這個改變我是滿意的!